第232章 中秋

推荐阅读:在樱花庄的音乃木坂经纪人阵压九天超级伯乐校长殖民大明凤栖蝶绕羽落花开庶女心机重生原女主逆袭刀塔西游长歌当哭活死人的黎明

    当然,有条件也不会让徐得庸白出力,给,徐得庸就收着,不给,徐得庸也不多要,滋当锻炼身体。

    徐得庸扔下手里的活,穿上外套出门。

    徐慧真嘱咐道:“你干活悠着点,别太拼。”

    “知道了。”

    徐得庸满口答应着,出门骑车而去。

    他一走,马瑛便放松了很多,开始和徐慧真话多起来。

    小姑娘对徐慧真挺信服的,更是把她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之一,经常会请教一些问题。

    徐慧真洗了两串葡萄道:“好了,你一个小姑娘家家的喜欢木工活做什么,休息一会吃点葡萄。”

    “谢谢慧真姐。”马瑛笑了笑。

    “啊……。”小理儿见此立即伸了伸手。

    徐慧真笑着道:“哦,理儿也要吃啊,真是一个小吃货。”

    马瑛也过来捏了捏理儿的小脸。

    徐慧真坐下一边喂着小理儿一边拉家常道:“哎,瑛子你是不是对你得庸哥有啥误会啊,他在的时候,我看你话不多,没有现在放的开。”

    马瑛眨了眨眼睛道:“没有,我是把他……得庸哥当师傅看待。”

    徐慧真笑着道:“他比你大不了几岁,以后甭拿他当师傅,他木工水平比牛爷差远了。”

    马瑛心想:“我可是见过徐得庸出手的人,秒杀他们姐弟俩不要太容易,能放的开才怪。”

    不过面上还是笑着点点头。

    ……

    徐得庸回来的时候路过大栅栏“聚顺和”,听到有人扯着嗓子喊道:“甜桃!8分!”

    这声音宛如和男高音一般,穿透空间,离八丈远都能听见!

    只见装满桃子的挂斗卡车,就直接卸在门口空地上,堆的老高!

    “聚顺和”亦是创办在清末的老字号,卖果脯、干果海味,那是久负盛名。

    类似的还有隆景和等铺号。

    当时这类铺子都是山西人经营的,从掌柜的到学徒的,全是山西老乡,所以大家都管他们这类铺子叫山西屋子。

    徐得庸停下问道:“桃子好吃吗?”

    “好吃着呢,离核儿,又脆又甜!8分钱一斤,同志来几斤!”对方笑呵呵道。

    徐得庸看着桃儿不错,又赚了钱,便道:“给我来五斤吧,要是不离核儿,不又脆又甜我可回来找您。”

    对方笑着道:“可不是,您尽管来找,同志您用什么装?”

    徐得庸从兜里一“掏”,掏出一个网兜,随便挑了一些。

    钩子一挂,对方用秤称了称,向外动了动秤砣系绳,拿到徐得庸跟前道:“同志拿着真准,您看,五斤高高的,多了一两,就算五斤得了。”

    徐得庸点点头,掏出钱付了四毛,接过网兜系在车上,同时随手拿出一个,在胸口擦了擦,“咔”咬了一口。

    “怎么样?”对方笑着问道。

    徐得庸点点头道:“嗯,还不错!”

    说着骑着板车离开,吃着桃子,他忽然笑了笑,想起一段卖桃的歧义老笑话。

    大哥,伱别在摸了!你摸了上面摸下面,毛都让你摸掉了。这么嫩的皮,被你摸的都流水了!你让俺以后怎么卖?

    这桃都是新鲜的,您不买就算了!

    徐得庸瞅了眼手中桃子,又咬了一口,嗯,没水!

    ……

    翌日。

    上午,伊莲娜和陈雪茹没有提前招呼不请自来,而且带了全聚德烤鸭等几个现成的饭菜。

    来都来了,总不能赶人吧。

    恰好马瑛这小姑娘也在,见有客人就要离开。

    伊莲娜和陈雪茹见她长得漂亮,便一点不见外的热情挽留,加上徐慧真的帮腔,小姑娘哪是几个过来人的对手,只好留下。

    徐得庸见此亲自下厨去炒菜。

    几个娘们则从院里看到屋内,对徐得庸添置一些手艺小东西也是眼前一亮,伊莲娜和陈雪茹两个娘们看到喜欢更是直接下手拿走。

    用她们的话说“回头再让你男人再做就是”。

    徐得庸做好菜,徐慧真不能喝酒,他又陪着两个“女土匪”喝了半斤。

    喝完之后,三个娘们打扑克,马瑛则担起看小理儿的责任,至于收拾桌子啥的都是徐得庸的活。

    玩了一个多小时,两个娘们便告辞离开,可以说是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并且表示以后要经常过来玩,美其名说“陪陪慧真”。

    如果不是两人两手都拿满东西,徐得庸和徐慧真可能真会信。

    ……

    日子如同翻书,一页一页的过去。

    转眼到了中秋。

    农历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前的三五日,前门外和德胜门内的果子市便开了。

    所以四九城的中秋,又俗称为“八月节”或者“果子节”。

    其实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也就是现在的中秋节。不过后来由于秋分时节圆月不常有,也就分成了秋分和中秋。

    在这几天,京城的“泥兔摊”是最忙碌的时候,是孩子们当下最时髦的玩具。

    正所谓:“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去,老京城,到了中秋每家每户都要设坛拜月,供“兔儿爷”和“月光码儿”。

    当然,有条件的现在也会拜,不过等到明年,这些习俗应该就会中断,再以后兔儿爷也一度销声匿迹……。

    陆启泓《京城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拜月时,供“月光码儿”,就是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在院里设香案、供桌,摆上水果和月饼,水果要选圆的,比如西瓜,还要切为两半,切成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另外像苹果、沙果、海棠、石榴等等,总之要取吉祥、圆满、丰收之意,唯独梨不能上供,因为与“离”谐音,于团圆有悖。

    供桌上还要有花筒,插上毛豆枝和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

    然后按长幼分别叩拜,唯独男子多不叩拜,因为月亮属于太阴,月神嫦娥又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和小孩儿拜月,成年男子不叩拜。

    这就是所谓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供月仪式开始时,家里的男人都不叩拜,而女眷们则由女性长辈带领,按照辈分,依次叩首行礼。

    ……

本文网址:https://www.zzusu.com/xs/1/1867/14243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zzus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